第11届中国·长春国际陶艺作品邀请展之土耳其陶艺家杜伊古·卡赫拉曼作品赏析——《等待春天》《童话故事》(图文)
文章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5-06-30 10:16:05 点击数:
字体:【

portre.jpg


杜伊古·卡赫拉曼,土耳其艺术家。阿纳多卢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、陶艺教授。其作品曾在斯洛伐克、韩国、德国等多国展出,并多次参加研讨会。共举办了 7 次个人作品展,并参加了 110 次群展。


等待春天.jpg


等待春天


童话故事.jpg


童话故事


在土耳其陶艺家杜伊古·卡赫拉曼的创作中,《童话故事》与《等待春天》如同一组被安纳托利亚阳光晒暖的陶土寓言,将高原山脉的壮阔与季节轮回的哲思熔铸于火焰与泥土的对话。当《童话故事》以山脉的轮廓承载童心的炽热与寂静,《等待春天》则以陶土的呼吸勾勒出自然时序中蛰伏与绽放的永恒韵律,两件作品在手工成型的肌理与多元釉色的交织中,诉说着人类在大地褶皱里寻找希望的共同叙事。

 

卡赫拉曼深谙土耳其陶艺中“大地母题”的精神基因——从赫梯文明陶器上的山峦纹饰,到塞尔柱瓷砖中流动的自然意象,她将这些文化密码转化为现代陶塑的立体语言。《童话故事》以山脉的起伏形态为骨架,烧制后形成如高原落日般的渐变肌理,那炽热如骄阳的釉面裂痕与寂静如冷月的陶土原色,恰似童心在现实褶皱中经历的沮丧与重生;而《等待春天》则以蜷缩的陶土形态隐喻冬日蛰伏,艺术家在陶体表面施以多层乳白釉料,经高温窑变后形成如融雪般的斑驳纹路,底部未上釉的陶土颗粒保留着安纳托利亚泥土的原始质感,仿佛在等待第一缕春风穿透冻土的瞬间。

 

两件作品最动人的是对“时间质感”的陶土转译。《童话故事》中山脉的棱线沿用了土耳其传统陶艺“泥条盘筑”的技法,却被赋予现代雕塑的失重感,仿佛童心在现实重压下仍保持着向上生长的张力;《等待春天》的造型则突破了传统陶塑的对称性,一侧微凸的弧度暗合着种子在土壤中拱动的动态,内部中空的结构在轻叩时会发出细微的共鸣,恰似大地深处春芽萌发的私语。卡赫拉曼让陶土在火焰中获得时光的特质——《童话故事》的釉色流动如山脉亿万年的地质变迁,《等待春天》的冰裂纹理则记录着冬日到春日的微妙过渡,传统与现代的技艺在此化作自然时序的注脚。

 

这种对自然与内心的双重书写,给予观者深层启迪:当《童话故事》用山脉的宏伟包裹沮丧却未熄灭的童心,《等待春天》则以陶土的蛰伏隐喻生命对时序的信任。卡赫拉曼用陶火证明:传统并非凝固的标本,而是如安纳托利亚的山脉般,在接纳风雪的同时孕育着溪流——她将赫梯陶器的粗犷质感与当代装置艺术的空间观念相融合,让两件作品在展厅中形成时光的对话。就像土耳其谚语中“春天从不会辜负冻土下的种子”,艺术家让陶土在山脉的轮廓与融雪的肌理中,揭示出生命的本质:唯有如《童话故事》般在现实的褶皱里守护内心的炽热,又如《等待春天》般在蛰伏中信任时间的力量,才能让希望在泥土的裂缝中找到破茧的勇气。两件作品最终在火焰中淬炼出的,是人类与自然共有的生命逻辑——既是被时光塑造的陶土,也是在烈焰中始终怀揣童话的等待者,而春天,从来都在陶土未冷却的体温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