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届中国·长春国际陶艺作品邀请展之土耳其陶艺家梅赫迈特·申奇作品赏析——《马 Ⅲ》(图文)
文章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5-10-31 08:00:00 点击数:
字体:【

IMG_20230706_183013.jpg


梅赫迈特·申奇。土耳其陶艺家, 大学教授,从事多年陶艺教学和创作,其作品在伊兹密尔旋转金盘陶瓷比赛中获得荣誉奖、特别评委奖和机构奖。他还曾受邀参加各类陶艺大赛及陶艺展览。


100 (1).jpg


土耳其陶艺家梅赫迈特・申奇的《马 Ⅲ》,是一件在传统陶艺语言与现代艺术观念之间寻找平衡的创新之作。作品以 “马” 这一经典意象为载体,摒弃了写实主义的塑造方式,采用镂空缠绕的构成手法,将马的躯体转化为类似绳结编织的抽象形态。灰色陶艺材质的质朴质感,与造型的现代感形成强烈对比,底座的简洁设计则让主体造型的艺术张力得以充分释放,整体呈现出既扎根于土耳其传统陶艺工艺,又极具当代艺术实验性的视觉面貌。


作品对马腿的塑造极具巧思,是工艺与艺术融合的典型体现:它并非对马腿肌肉、骨骼的写实复刻,而是以连续缠绕的陶艺结构贯穿整体,既与躯体的镂空设计形成形式上的呼应,又通过线条的韵律感赋予静态作品动态的视觉暗示。这种处理弱化了马腿的 “功能性具象”,强化了其 “装饰性与结构性价值”,成为连接底座与躯体的 “视觉纽带”。从工艺层面看,这种造型对黏土的可塑性、烧制的稳定性要求极高,体现了艺术家对陶艺成型技巧(拉坯、捏塑、镂空组合等)的精湛掌控;从艺术层面看,它是对 “马腿” 这一局部意象的解构与重构,让观众在熟悉的生物结构中,感受到全新的形式美感。


1、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启示

梅赫迈特・申奇的创作证明:传统工艺并非僵化的 “历史标本”,而是可以与现代艺术观念碰撞出火花的 “活态资源”。土耳其陶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,艺术家却未局限于传统装饰或写实套路,而是将黏土的可塑性(传统工艺养分)与现代构成、抽象艺术的理念(当代艺术思维)结合,最终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。这启示我们:在艺术创作中,要敢于打破 “传统” 与 “现代” 的边界,以传统工艺为技艺根基,以当代观念为创新引擎,让传统工艺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。


2、意象解构与精神内核的表达启示

作品对 “马” 的意象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与重构—— 不再追求 “形似”,而是通过线条、镂空、缠绕的形式,传递马的 “力量感”“灵动性” 等精神内核。这提示创作者:面对经典意象时,可跳出 “写实复刻” 的思维定式,从 “形似” 走向 “神似”,通过形式语言的创新挖掘意象的深层内涵,让观众在熟悉的符号中获得全新的审美与思维体验。


3、工艺与艺术的共生启示

《马 Ⅲ》的马腿缠绕结构、整体镂空设计,对陶艺工艺的精度要求极高,既需要艺术家对黏土特性的精准把握,也依赖于烧制技术的支撑。这揭示了 “工艺” 与 “艺术” 的共生关系 :艺术创意是工艺探索的方向,工艺技巧是艺术表达的基础。创作者需同时重视 “工艺训练” 与 “艺术思维培养”,以创意驱动工艺突破,以工艺支撑创意落地,方能打造出兼具技术含量与艺术价值的作品。


4、文化身份的当代表达启示

马在诸多文化中象征着力量、自由,而土耳其陶艺是本土文化的重要名片。艺术家以现代艺术语言重塑 “马” 的意象,既展现了土耳其传统陶艺的精湛工艺,又以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参与当代艺术对话。这启示我们:在全球化语境下,艺术创作可成为文化身份表达的载体—— 用创新形式传递本土文化基因,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发出独特的 “文化声音”,让世界在当代艺术实践中,看见某一地域文化的历史厚度与当代活力。

梅赫迈特・申奇的《马 Ⅲ》,不仅是一件陶艺作品,更是一次关于传统与现代、工艺与艺术、文化与个体的深度思辨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艺术创新,永远是在传统的土壤里扎根,在时代的浪潮中破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