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尔·格奥尔基,乌克兰陶艺家, 乌克兰艺术家联盟成员。先后参加了乌克兰、法国、中国等多国举办的上百次国际陶艺展、研讨会等。其作品想象丰富、手法细腻。
在乌克兰陶艺家拜尔·格奥尔基的创作中,《无题Ⅱ》与《无题Ⅲ》如同一组被陶火淬炼的水之寓言,将第聂伯河的千年涟漪与现代雕塑的空间诗学熔铸于陶土。当《无题Ⅱ》以人物栖居于鱼背的造型重构古老传说,《无题Ⅲ》则以单独的鱼头意象解构自然生灵,两件作品在传统陶艺的泥条盘筑技法与现代主义的抽象语汇间,编织出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永恒命题。
格奥尔基深谙乌克兰民间文化中“鱼”的神性密码——从特里皮尔利亚文明彩陶上的水纹符号,到哥萨克传说中“驮载灵魂的鱼”,他将这些文化基因转化为陶土的立体叙事。《无题Ⅱ》中人物与鱼背的构成关系,延续着基辅罗斯时期陶偶的象征性造型,却以现代雕塑的失重感处理打破传统形制:人物躯干的弧线与鱼背的曲线形成动态咬合,仿佛在陶土中定格了“人鱼共游”的瞬间,而鱼身表面的釉色流动,恰似第聂伯河冰融时的水光。《无题Ⅲ》的鱼头则剥离了完整生物形态,以几何化的块面切割鳃部,眼眶处未施釉的陶土颗粒与青釉的粼粼质感形成材质冲突,这种处理既呼应着乌克兰传统陶艺中“以残缺写圆满”的美学,又以现代主义的解构思维,让鱼头成为超越具象的自然符号。
两件作品最精妙的是对“水元素”的陶土转译。《无题Ⅱ》中人物衣褶的刻画沿用了切尔尼戈夫陶艺的刻线技法,却被艺术家转化为水波纹的韵律;《无题Ⅲ》的鱼头内部暗藏中空结构,轻叩时会发出细微的共鸣,这种声音叙事延续了乌克兰陶笛的声学传统,却将其转化为对海洋深处的冥想。格奥尔基让陶土在火焰中获得水的特质——《无题Ⅱ》的陶体经高温烧制后呈现出湿润的光泽,仿佛刚从河水中捞起,《无题Ⅲ》则在窑变中形成如鱼鳞般的肌理,传统与现代的技艺在此化作水的不同形态。
这种对文化基因的创造性激活,给予观者深层启迪:当《无题Ⅱ》的人物姿态还在诉说着乌克兰农舍中“鱼驮人渡”的民间故事,《无题Ⅲ》的鱼头已成为现代性语境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隐喻。格奥尔基用陶土证明:传统并非凝固的标本,而是如流水般具有渗透力——他将特里皮尔利亚彩陶的几何纹样转化为鱼身的装饰肌理,把现代雕塑的空间观念注入鱼头的设计,让两件作品在展厅中形成水脉的对话。就像第聂伯河既倒映着古老的陶窑,也承载着现代的桥梁,艺术家让陶土在人物与鱼的共生形态中,揭示出人类文明的本质:唯有如《无题Ⅱ》般在自然的承载中保持敬畏,又如《无题Ⅲ》般以抽象的视角重构认知,才能让文化记忆在现代性的河流中,始终保持着流动的生命力。两件作品最终在火焰中淬炼出的,是水的双重哲学——既是滋养文明的母体,也是解构与重生的媒介,而陶土不过是它在时空中暂时栖居的形态。
无题Ⅱ
无题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