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届中国·长春国际陶艺作品邀请展之美国陶艺家卡琳·卢伊·肯作品赏析——《狂欢》(图文)
文章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5-07-28 17:56:59 点击数:
字体:【

1.jpg


卡琳· 卢伊·肯,美国雕塑家、陶艺家。从事多年陶艺创作,曾先后参加了美国“纽约艺术博览会”、中国台湾“新北陶瓷双年展”、意大利“帕多瓦世博展览”等国际展览。作品多以当前人们关注的环境保护、人与自然等为主题,表现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。


054 狂欢.jpg


卡琳·卢伊·肯的《狂欢》以脚的抽象形态构筑起一座充满张力的视觉寓言,当脚趾被重构为作品的基座,人类身体最坚实的支撑点在此化作狂欢的起点。这件作品剥离了写实主义的肌理刻画,以几何化的块面与弧线重塑足部轮廓,脚趾的排列既遵循着人体解剖的基本逻辑,又被赋予构成主义的秩序美感,仿佛大地的根系在瞬间绽放为庆典的花冠,让支撑身体的根基成为释放灵魂的起点。

 

作品的抽象性恰恰激活了狂欢的本质精神。脚趾作为底座的反常规设计,打破了“基座即稳定”的传统认知——它们不再是静态的支撑,而成为舞动的前奏,那些向上扬起的弧度似在模拟足尖点地的瞬间,让基座本身充满了即将跃动的势能。这种将支撑结构转化为动态符号的创作逻辑,暗合着狂欢文化中“颠覆日常”的核心理念:当双脚从行走的工具升华为庆典的主角,身体的每一个支点都可能成为释放自由的开关。肯的艺术智慧在于让抽象形态承载具象体验——尽管看不到具体的肌肉纹理或皮肤质感,却能从足部线条的张力中感受到群舞时脚掌拍打地面的节奏,感受到赤脚踩过泥土时的温热触感,这种“以形写神”的抽象表达,让作品超越了材质的限制,成为人类狂欢记忆的集体容器。

 

在文化隐喻的层面,《狂欢》的足部意象暗合着多元文明对“足”的神性诠释。从古希腊陶瓶画中酒神信徒的狂舞足印,到非洲部落仪式中踩出的图腾节奏,脚始终是连接大地与灵魂的媒介。肯将脚趾底座处理成放射状的结构,恰似太阳光芒的几何化投射,让支撑身体的足部获得了宇宙图腾般的神圣感——这使人联想到美洲原住民“大地之舞”的仪式,舞者的脚掌被视为与大地母亲对话的通道,而《狂欢》的抽象形态,正是将这种原始仪式感转化为现代雕塑的视觉语言。作品中没有具体的场景描绘,却通过足部姿态的张力,让观者仿佛能听见庆典的鼓点,能看见跃动的篝火,这种“以少胜多”的叙事能力,源自艺术家对人类集体记忆的深度挖掘。

 

《狂欢》给予当代观者的启迪,在于其对“身体在场”的重新定义。在数字化生存日益消解身体体验的时代,肯用足部的抽象形态提醒我们:狂欢的本质从来不在虚拟的屏幕里,而在脚掌与大地接触的瞬间,在脚趾抓地时感受到的泥土温度里。作品中脚趾底座的坚实与足弓弧度的轻盈形成奇妙的张力,这种“扎根而又超越”的姿态,恰似人类在现实与理想间的永恒平衡——我们既需要如脚趾般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大地,又要保持如足尖般向上跃动的生命渴望。当《狂欢》以非写实的形态定格庆典的瞬间,它实则在邀请每一位观者将自己的身体记忆注入其中:那些在音乐节上赤脚起舞的夜晚,那些在故乡土地上奔跑的童年,那些与陌生人手拉手跺脚狂欢的时刻,都在这件抽象作品的召唤下,从记忆深处浮现为可感知的视觉共鸣。

 

卡琳·卢伊·肯用《狂欢》证明:真正的艺术抽象从不意味着意义的消解,而是像脚趾底座那样,在删繁就简中保留最本质的生命密码。当我们凝视这件以脚为核心的雕塑,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化的身体部位,更是人类用双脚书写的生命史诗——从蹒跚学步的试探,到狂欢庆典的释放,脚的每一个姿态,都是灵魂在大地上留下的诗行。